长江日报-长江网11月28日讯(通讯员王田甜 记者陈勇)脱贫4年后,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,到今年前10个月就达27万余元,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1.4万余元,武汉市最后一批脱贫村之一——蔡甸区刘集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持续帮扶下,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。
刘集村位于汉江边,是革命老区,因防洪需要,工业、畜牧养殖业受限,对农业也有影响。2015年脱贫前,全村481户村民中有34户是贫困户。
肖兰成(左)和郑启和在自家鱼塘边交谈。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图片
先抓大事
2015年,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该村结对帮扶后,在次年帮助该村整村脱贫的同时,安排驻村扶贫工作队对全村每户家庭进行了走访,了解各家困难以及致富的愿望和想法,想办法帮他们实现致富梦。
扶贫先扶志,治穷先治愚!扶贫队依托村“两委”和全村50多名党员,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,帮助全村树立致富信心。
刘集村地处偏远,电力不足一直是困扰该村发展的难题。2016年至2017年,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投资帮助该村建成两座60千瓦的光伏电站。
没有工业支柱产业,仅局限于一家一户减贫脱贫,好光景就不会长久、稳定。2019年,电力问题解决后,驻村扶贫队又帮助该村建成了2857平方米的综合性工业厂房。今年8月,该厂房建成招租,不仅为该村集体带来年均数十万元的收入,更为该村村民提供了一大批“旱涝保收”就业岗位。
据了解,5年来,驻队扶贫队根据村民需要,协助该村新建田间碎石路1.5公里、硬化道路3.5公里、疏挖沟渠550米,协助推进地下排污管道铺设工程。令该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投资、帮助修建的60千瓦光伏电站。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图片
再帮“小忙”
村集体的软硬件建设上去了,扶贫队又将目光放到精准帮扶上。
村民肖兰成早年欠下高额外债又没有经济来源,在困顿中得到了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结对帮扶——量身定制脱贫计划、安排肖兰成和儿子一起参加技能培训,建议调整蔬菜种植结构,并帮助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。有了技术和启动资金,2018年底,肖兰成一口气承包了80亩鱼塘养鱼,塘内种植莲藕,11亩菜地种植红菜薹、豆角等周期短易销蔬菜。2019年鱼塘收益20余万元,蔬菜净利润约3万元,加上儿媳在村办企业打工赚钱,家庭收入从“贫困线”一跃而上“小康线”。2019年,肖兰成勤劳致富的事迹获武汉市“十佳脱贫典型”提名,在当地引起了轰动。
村支部党员大会现场。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图片
在刘集村34户贫困户中,老张家格外困难——不仅经济收入全村最低,而且父母年迈多病,儿子有精神疾病,儿子儿媳的离异导致上初中的孙子一度出现自闭倾向,不肯上学。
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,驻村扶贫队队长郑启和带领队员刘青、于用钰四处奔走,多次专程赴学校与校长、老师们面谈沟通,想方设法说服孩子的母亲和外公外婆一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,并联系医生开展治疗,笑容又重新回到孩子脸上。
看到老张家因劳动力不足而荒芜的农田,扶贫队组织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年干警帮助张家整理田地,并捐款帮助老张家购买药品、修缮房屋,帮助老张家逐渐走出了困境。
五年来,为了帮助刘集村村民脱贫致富,驻村扶贫队在发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职在编干警,为困难户捐赠衣被、粮、油等日常用品千余件的同时,组织人员入户走访、调研、慰问4500余户(人)次,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170份,谋划致富“点子”200余条,促成一批农户成功脱贫,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。
截至发稿,该村全村村民人年均收入已达2.2万元。